“行动派”领军人冯永锋:环保是一场游击战
冯永锋
自然大学创办人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关注并投身于环保事业十余年,目前在光明日报任职,同时依托各地民间环保组织举办了“自然大学”、成立“达尔文自然求知社”,力求通过环保著作以提高公民环保意识,代表作包括《拯救云南》、《狼无图腾——草原在哪里》、《为民间环保力量呐喊》等。
熟悉中国国内环保事业的人应该都或多或少听到过“冯永锋”这个名字。作为专业环保人,冯永锋已有了相当大的影响力。他做事强调个人行动力,以实际解决问题为重,不拘泥于形式,是目前环保组织中行动派的代表。面对环境问题,他乐观积极而不气馁,灵活机动不畏难,有很强的个人感染力。在投身环保事业的这十几年中,冯永锋与其带领的团队的业务形式几经变化,但是每次变化都进一步提高了他对于环境污染事件越来越强的干预能力。
图片来源网络
一开始,他与多家NGO联合共同发起自然大学项目。自然大学是一所全开放的公众环保大学,其中设立山川、草木、鸟兽、垃圾、环境健康、乡土这六个“学院”。自然大学秉承着“向大自然学习,到大自然中学习,自然而然地按照本性学习”的理念,努力推动普通公众成为环保志愿者;后来,他又注册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达尔问自然求知社,致力于环境质量检测与研究、环境现状和环境伤害事件调查、公众环保知识传播。
这支环保界的急行军最近又有了大动作,他们决定:舍弃网站主页,从官方视野中消失。这不禁让人匪夷所思,在这个关注度为王的时代,为何要舍弃网站主页,淡出官方视野?这是因为,如果说网站门面是一个根据地,有共同目的的人都在这里聚集,那么这个根据地也很容易被反对者找上门来。目前冯永锋和他的团队业务主要有三个方向:自然教育、生态保护、污染事件调查干预,危险程度一个比一个高。污染事件调查常常涉及到企业利益,而管理部门又需要地方经济和环保两手抓,负责人常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因此很多环保人都不同程度地抑郁过。面对重重阻碍,是退回安全线内不再涉及这些棘手的事,还是另辟蹊径硬仗打到底?
图片来源网络
这群人选择了后者。遇到难题不能放弃,但是也不能蛮干,而要提高整个保护机制的运作效率以及寻找更为有效的解决途径。那么,这么一团连像样网站门面都没有的人们要如何做环保呢?他们如何保持积极的行动力呢?冯永锋所作出的创新便是放弃网站本营,直接通过微信联络,建立相关环保微信群,各方消息线索全扔进群里,于是一个极其活跃而高效的群便诞生了。这个群里每天会产生几千条对话,有人有要事求助,便@冯永锋说明情况,而他就会冒出来协助出谋划策,群里其他环保仁人志士们也会一同讨论献计献策。
“这个群的好处就是不用自己面对难题,可以把问题抛到群里集思广益,并以最快速度得到解答和各种帮助,也许是主意上的,也许是资源上的。”而每当他发现了新的机会,比如近日关于乡村垃圾分类回收的项目,也会立刻抛到群里,@可以一起做事的伙伴,约时间在群里讨论,快速推进项目落实实施。群里有人长期关注微博微信上贩卖野生动物的内容,一发现就截图取证举报到群里,群里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伙伴就接手跟进。有人发现了污染事件,便到群里@相关人士,甚至哪怕不知道该找谁,只要在群里问一句,“这件事我应该联系谁?有没有人有联系方式?”还有人在群里发布自己环保项目的公众号文章、直播,欢迎大伙儿帮忙转发关注等等。这样的交流效果往往很惊人。笔者常常需要专门花时间从头浏览聊天记录,费解大家都是如何一边高效工作同时又及时跟进那么多信息的。
冯永峰。张莳眉供图
但是,冯永锋团队的成功并不代表所有环保组织效仿这种做法都能成功。一来,冯永锋出此“下”策其实是出于刚刚所提及的对环保现状的无奈。二来,经过多年工作,冯永锋已经积累了长期的核心团队,以及极有行动力的地方民间环保人士、团队,因此得以相互配合默契,相辅相成。地方的组织或者个人得益于核心团队统筹的组织合作与安排,而核心团队也因为有地方的支持使得项目能够更好的落实。有了之前的积累,平台的变化只是换了一种工作形式的改变而已。三来,这个组织里的所有人都是发自内心地关注环境保护,因为专职人员有工资的支持而后备无忧,民间团队被有效组织起来,通过筹款等多种方式募集到行动资金,再通过经验交流找到更适合自己团队的行动方式。最后,冯永锋作为这个组织的有力领导者,是整个组织最活跃的人。他的积极有效地带动了整个团队。不仅活力旺盛,他对组织“做什么,如何做,怎么做有效”这些问题上有着超越众人的见解和坚定。他的同事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因为跟不上他的速度和思路是常有的事。
图片来源网络
不懂得传播的作家不是好校长
目前冯的团队管理模式是,每个人都是一支队伍,有自己感兴趣的主打项目,同时协助他人项目,组织的功能是一个支持平台而不是束缚。他连结各地民间力量,每个人有自己的公众号,不断发布事件最新进展,发声,推动众筹等。针对污染事件,申请信息公开,事件跟进直到解决,必要时采用法律手段,都是解决问题的手段方式。也许是出身媒体人的缘故,冯永锋善于利用媒体将事件曝光(亲自写文章发微信微博,寻求媒体共同发布等),再聚集社会力量解决问题(引起社会关注、众筹等)。同时,他认为机构应该在行动中成长,因此不要怕某个事没做过、不会做就为难不去做,而是迎难而上、参与其中,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成长。
冯的团队有极其多样的资金来源方式:微博以及朋友圈号召捐款,文章附上打赏链接,腾讯等公益平台众筹,基金项目申请等。最近这支平均年龄30、40岁的团队发现直播也是募集资金的一个方法,除了打赏,如果有一定数量的粉丝,直播平台还会给予播主流量收入。这群人就是这么从各个地方筹集或大或小数目的资金,积攒起来支持着自己的环境保护行动。概括起来就一句话,极其灵活,只要合法,怎么样都行。
图片来源网络
除了写媒体文章,冯还是一位多产的环保作者。从2006年第一份环保科普报告文学《拯救云南》开始,他陆续写了讨论中国城市平民该如何实现“自净”责任的市民环保报告文学《不要指责环保局长——从北京看中国城市环保出路》、中国森林危机环保报告文学《没有大树的国家》、草原保护故事集《狼无图腾——草原在哪里》,还有每几年出一本的环保时事评论集《环保——向极端发展主义宣战》《为民间环保力量呐喊》等。如果你想了解他的环保理念,可以去读《边做环保边撒谎——写给公众的环保内参》《做环保要趁早》。如果你对中国民间环保人士的故事感兴趣,你一定会喜欢《教你如何做环保:中国民间环保传奇》和《别给环保一点机会——民间环保大成就者言行录》。
最后,小象君想说,虽然冯永锋校长的行动方式被一些行业内人士认为过于激进,但是无论“激进”还是“保守”,大家的目标都是为了要让自然更好~如果能够迅速起到应有的效果,或许冯校长的模式也能为解决环保问题带来新出路~
相关阅读:100个人的动物星球专访系列
专访雪豹保护中心执行主任高煜芳|从北大到耶鲁 珠峰脚下的自然保护科学家
专访 | "拯救表演动物项目"胡春梅:从呼吁到行动,关注带来改变
作者|张莳眉
食品安全专业研究生毕业,坐标芝加哥,平时喜欢自然和户外运动,曾在加州有机农场做义工,巴西跳伞。对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由衷感兴趣,曾在北京非盈利环保组织“自然大学”实习半年,长期的环境保护志愿者。
🐘扫码关注北美小象君🐘
{ 点击导航栏精彩文章查看以下内容 }
自然保护职业 | 100个人的动物星球专访
动物福利&权利 | 纯素生活 | 农场动物
野生动物 | 伴侣动物 | 逗比科普
- ❤️ For a planet of all ❤️ -